一、声音产生的原因、声源
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。当振动停止时,物体停止发出声音。
振动的橡皮筋可以发出声音。
1.发出声音的物体叫做声源。
2.振动的气体、液体和固体都能发出声音。
:
二、声音的传播
1.声音传播的条件:声音传播需要介质,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。
当玻璃罩内的空气被排除后,就听不到铃声了(真空铃实验)。
2.所有的固体、液体、气体和其他物质都可以传播声音,这些物质通常简称为介质。
3.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,我们称之为声波。
当前位置空气中稠密部分的传播形成了声波。
4.声波传播过程中,介质本身并不随波前进,声波可以传播信息和能量。
(1)隆隆的雷声-雨声
(2)鞭炮升天,震耳欲聋。
(3)听铁轨的声音——判断火车的距离。
(4)听蜜蜂飞来的声音——判断是否要采回蜂蜜。
(5)回声定位
(6)内科治疗:使用b超和听诊器;超声波粉碎体内的结石
(7)军事:声纳探测潜艇和鱼雷;超声波干涉信号
(8)行业:声纳测距;超声波速度测量;超声波检查
:
三、声速
1.声速是指声音每秒钟传播的距离。
2.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。温度相同但介质不同时,声速一般不一样;在同一介质中,温度越高,声速越大。
一般来说,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,在液体中传播较快,在气体中传播最慢。
4、记住: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 s .低温低声速。
5.声速、传播距离和传播时间的关系:s=vt。
:
四、回声
1.只有当回声比原声晚0.1s以上到达耳朵时,人耳才能将回声与原声分开。
2.障碍物的距离可以通过使用回声来计算。要听到回声,障碍物的距离至少应为17米;公式:s=vt
五、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呢?
一、人耳的构造
1.外耳:包括耳廓和外耳道。用途:用于采集声音。
2.中耳:鼓膜和听小骨。用途:用于传输声音。
3.内耳:耳蜗(听觉神经丰富)。用途:用于感知声音。
人的耳朵结构
二、人类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
(略)
三、耳聋的两种情况
1.传导障碍:耳膜和听小骨受损。
2、神经性耳聋:听觉神经受损。
四、认知
1.传导障碍可以治疗或者声音可以通过仪器感知;
2.神经性耳聋无法治疗,仪器也无法感知。
六、声音的特性(三要素)
一、音调:声级。
1.物理振动越快,声音越高;
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
2.频率:每秒振动的次数。(1)单位:赫兹,缩写为赫兹;(2)单位符号:赫兹。
3.音调是由频率决定的。频率越高,音调越高。
4.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:20hz-20000Hz。
(1)次声波:频率20Hz (2)超声波:频率20000Hz。
(3)超声波的特点:指向性好,穿透能力强,容易获得集中的声能。
超声波的应用:(1)制作声纳;(2)超声波;(3)超声波速度测试仪;(4)超声波清洗机;(5)超声波焊机。
(4)次声波的特性和监测
特点:行驶距离远,容易绕过障碍物,无处不在。
监测的目的是避免其危害,并将其作为预测地震和台风的依据,作为监测核爆炸的手段。
人类和一些动物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。
5.各种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与人不同。
6.声音的波形可以显示在显示器上。
7.弦越紧,振动越快,频率越高,音调越高。
二、响度:声强。
1.振幅:物体振动的振幅。
2.响度由振幅决定。振幅越大,响度越大。
3.响度也和说话人的距离有关。距离越远,声音越分散,响度越小。
三、音色:音质(也称音质)
1.音色随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而变化。
2.发声体可以通过音色来区分。
3.不同的音色有不同的波形。
音调、音色、响度是声音的三要素。但是,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,反之,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。
一.声音的分类
一
2、噪音:通常指那些难听的、无聊的声音,它的波形是混乱的。
从环保角度看,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、工作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属于噪声。乐音也可能成为噪音。
3.降低噪音的方法:
在声源产生的地方,声音传播的过程中,噪音在人耳处被削弱。
4.分贝(dB):表示声音的强度。
0 dB:人们只能听到最微弱的声音。30-40 dB:理想的安静环境。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,声音不要超过50分贝,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,声音不要超过70分贝,为了保护听力,声音不要超过90分贝。
七、噪声的危害和控制
声源振动产生声音——空气等介质传播——鼓膜振动。
八、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三个阶段
防止噪音-阻断噪音的传播-防止噪音进入耳朵。
在声源处减弱,在传播过程中减弱,在人耳处减弱。
:
九、噪音的控制
1.声音可以传递信息。(声纳:使用超声波导航和测距)
2.声音可以传递能量。